新頭殼newtalk 2013.01.25 莊豐嘉/台北報導
四方報總編級張正被提名為公視董事雖然未能成功進入公視,但也讓致力在台灣推廣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的四方報,引起更多人注意。近來更推出全台首創的「五語學堂+N」,免費提供7國語言的學習,培養新住民做為東南亞語的師資,以促進東南亞多元文化。而幕後的推手,就是「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創辦人李三財。
這七國語言,包括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及馬來西亞七種語言,其中馬來語更是台灣首創的課程。
「五語學堂+N」共同創辦人之一的李三財表示,東南亞的國家擁有優久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又和台灣比鄰,正逢亞洲經濟崛起的年代,未來台灣民眾將會有更多接觸東南亞國家和社會文化的機會,也是經商和就業機會的新市場所在,因此他希望五語學堂能夠成為台灣研究東南亞文化的另一個舞台。
目前五語學堂的免費課程已經開了三、四個月,課程一次八周總共16小時,一周2小時,鐘點費由李三財來支付。李三財表示,原先的想法是找一些僑生來教,給的講師費比一般工讀生高一點就好。但後來發現,四方報背後真的有很多新住民的資源,因此,他們把教師的背景鎖定在具有新住民背景的老師,比照一般課程給予講師費。
李三財說,這些新住民教師一半以上本身都擁有很好的學歷,例如越南文老師就是在台灣念博士班;還有一位緬甸女老師則是嫁給台大的教授,她本身也是緬甸大學地質系畢業(等於台大外文系),都很優秀。他說,後來,聽到政府也需要懂馬來文的人才,於是也開了馬來語的課程,這還是台灣首創。
為什麼會想要推動東南亞語言的免費課程? 本身就是僑生的李三財說,他1979在中國廣東出生,當時父親擔任村長,是中共黨員;後來由於他叔叔在香港,爸爸為了他們的未來,就把他們送到香港,當時是1988年,他才九歲,和媽媽從中國移民到完全陌生的香港。
李三財回憶當時在香港生活的情景。「雖然沒有悲情,但有一種苦」。他說,當地什麼親戚都沒有,有苦也不敢跟誰說。在香港社會,從中國來的新住民常被汙名化,早期他妹妹還叫他要低調一點。即使他在台灣奮鬥這十幾年,也幾乎沒有朋友來看過他,一直到這半年才感受到人情味。
李三財說,他在香港時,由於英文不好,中文好也沒用,覺得在香港很難跟人競爭,因此18歲時決定到台灣就讀大學。他自我調侃說,當時頗有一種自我放逐的感覺,「多麼悲壯啊!」
但他在台灣求學過程中,覺得自己也是被人家鼓勵長大的。因此投入語言教育的工作之後,覺得協助別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的初衷,只是想幫助新住民,就像我媽媽當初在香港也是新住民,他們只希望有被尊重的感覺」。為了紀念已經過世的母親,李三財還在台灣成立了「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從事各項公益活動。
不過,李三財不只是做公益,他本身因為懂得行銷和經商,認為沒有免費的午餐,因此一開始在課程的設計上,和張正也有一些爭論。
「張正本來以為我一次要開很多班,先開了再說。」但李三財的想法是,開了課程就是要有開銷,而且沒有免費的午餐,因此先選擇一些重點語言課程開班。本來的設計是五語,後來陸續新增幾種不同語言,所以就改稱為「五語學堂+N」。
「我跟張正討論,本來還想是否學員要先繳5百元的訂金或保證金,但即使5百元對有些人來說也嫌多,因此考慮各種因素之後,決定全部免費。他和張正各自找師資,互相合作。」
不到四十歲,李三財卻已經有一個經營相當成功的維多利亞韓語文教育中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韓語補習班之一。從當初到台灣的一無所有,到現在願意傾力協助新住民的語言教育,這或許是當初他從香港來台灣時,完全想像不到的真實成功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