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硬件價高著稱的蘋果公司(Apple Inc.)正在欣然接受“免費”這一營銷手段的力量。
該公司週二稱,將向許多用戶免費提供很多最受歡迎的軟件,其中包括最新版的OS X操作系統。這一表態令業界感到吃驚。
此舉不僅是對競爭對手微軟(Microsoft Corp.)發出的一個警告,也能幫助蘋果公司將用戶更加牢固地留在自己由設備、應用和內容構成的移動生態系統中。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cn.wsj.com/pictures/format/slide.gif)
Robert Galbraith/Reuters
蘋果秋季發布會新品一覽
Gartner的分析師Van Baker稱,蘋果公司關心的是讓用戶與蘋果應用和生態系統進行不斷的互動,使用戶意識到這些應用在Mac、iPad和iPhone中都能運行,是全方位自動同步的。
蘋果公司的這一舉措是科技行業廣泛調整的一部分。目前科技行業正在改變將軟件和硬件產品分開對待的觀念,這種觀念在過去幾十年間支撐了個人電腦行業的發展,並使微軟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但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採用整合軟件和硬件的辦法來改善用戶體驗。
這其中也包括微軟。該公司從本週開始發售新款Surface平板電腦,同時也在試圖完成以7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公司(Nokia Co., NOK)旗下手機業務的交易。微軟朝著移動硬件的進軍由其利潤相當豐厚的個人電腦軟件業務提供資金支持。該公司的移動硬件業務到目前為止尚未盈利,其利潤的大頭仍來自個人電腦軟件業務。微軟負責企業溝通事務的高管Frank Shaw週三在博客上稱,微軟最新平板電腦配備了Office辦公軟件。
和微軟不同,蘋果公司的根基在於銷售硬件。該公司一直將軟件視為使其產品與其他公司的產品區別開來、以便為其硬件定高價的一種方式。蘋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基本上也採用了這一策略,在迅速發展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行業,免費的軟件更新成為了使蘋果產品在硬件更替間隔期領先對手的一種方式。
如今,蘋果正在把這一模式進一步應用到設備上,包括Mac品牌的個人電腦產品線上。蘋果周二說,將為最新版OS X操作系統Mavericks提供免費升級,自2007年開始,大多數Mac電腦就搭載這一系統。該公司還說,將不再針對新Mac電腦、iPad、iPhone和iPod Touch平台的兩個主要軟件套裝收費。這兩種軟件套裝就是iLife和iWork,能夠對圖片、視頻和音樂進行組織和編輯,還包括用于辦公的應用軟件。
蘋果負責軟件工程的高級副總裁費代里吉(Craig Federighi)在周二的發布會上說,花上幾百美元來讓你的電腦發揮最大功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本周之前,Mac電腦的重大軟件升級蘋果都會收費。蘋果推出前一版OS X操作系統Mountain Lion時,老Mac用戶要為升級支付20美元。蘋果還要求老用戶為新版本的iWork和iLife付費。
從過往數據來看,不管成本如何,蘋果用戶的軟件升級速度都快于其他用戶。蘋果在6月份說,35%的Mac電腦用戶在Mountain Lion發布僅僅一年之后就升級到了這個版本。相比之下,根據Net Applications.com的數據,自微軟去年推出Windows 8以來,只有8%的用戶升級到了這個最新版的操作系統。
但與iPhone用戶免費升級軟件的速度相比,Mac電腦用戶的速度仍相形見絀。今年6月,蘋果首席執行長庫克(Tim Cook)說,93%的iPhone用戶已經用上了當時最新版的操作系統iOS 6,而此時距該軟件發布只有9個月。
免費為OS X提供升級將令原本使用老版本操作系統的用戶得以體驗存儲和數據同步服務iCloud的最新功能。該服務可能會鼓勵用戶購買更多的蘋果產品,因為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實現多個設備的連接。
ICloud技術包括密碼和文件同步技術,而且具備遠程追蹤被盜筆記本及擦除被盜筆記本內容的功能。分析人士說,iCloud技術也能說服用戶未來堅持使用蘋果的產品。
分析人士說,提供免費升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更多用戶獲得相同的體驗。比如,據研究公司Chitika Insights的數據,絕大多數Mac電腦擁有者仍然在分散使用三個版本的OS X。因為用戶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統,這使得軟件開發變得更加復雜。使盡可能多的用戶改用最新版操作系統可以節省開發成本,讓蘋果專注于開發能吸引更多用戶的新功能。
Daisuke Wakabayashi / Ian Sherr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蘋果公司英文名稱﹕Apple Inc.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納斯達克
股票代碼﹕
AAPL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