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新北市升格後整併原各鄉鎮市免費社區巴士,以「新巴士」名稱重新上路,目前共一百六十七條路線營運,但實際體驗後發現,部分區域搭乘人次寥寥無幾。市議員胡淑蓉指出,市府每年編列三至四億元預算挹注新巴士,質疑效益不彰,有如「燒錢」。交通局回應,接手後已全面檢討、調整路線,總運量提升了一萬多人次。
議員:繞遠路 資源分配不均
胡淑蓉說,以三重區為例,新巴士僅三條路線,每條路線八班次,班距從一小時至五小時不等,在市區繞遠路。一般通勤族為節省時間,通常選擇公車或捷運,免費巴士搭乘族群多半是上年紀的長輩,有時車上一名乘客都沒有,有時有三、五人,顯然沒有服務到多數民眾,發揮最大效益;反觀蘆洲區有二十五輛車、六條路線,資源分配不均。
市府:服務偏遠地區 已整併
交通局主任秘書吳國濟強調,新巴士主要服務通學、就醫及偏遠地區民眾,功能屬社會福利性質,與現有公車及客運市場區隔,但相輔相成,盼服務公車班次或路線較少、偏鄉、山區、社區巷弄或有醫療需求的對象,滿足特定族群需求;市府接手新巴士營運業務後,在總預算不變的情況下,動態檢討各路線效益,實施整併、裁減、調整或跨區延駛。
吳國濟說明,以前台北縣有二十八鄉鎮市開闢免費巴士,只有板橋市沒有,平均每日總運量為四萬人次,升格後,提升為五萬六千人次;今年板橋區新闢往樹林及浮洲兩條路線,目前載運量最高的是汐止區,有十六條路線,平均每月服務三十萬人次,其次是永和區,有五條路線,月載運量約二十九至三十萬人次。
吳國濟補充,載運人次會受到區域人口數、班距、車輛大小、路線長短、路線多寡等因素影響,分析各區每日平均運量高低並無實質意義。舉例而言,三重區路線僅三條、每日八班次,每月載運量為一萬人次;雙溪區四條路線、每日四班次,每月載運量約三千兩百人;平溪區三條路線、每日四班次,每月載運量為兩千人,相對其他地區少。
胡淑蓉認為,市府開闢免費社區巴士立意良善,也確實服務到少數族群,但不能一味延續鄉鎮市公所時代資源與做法,對於裁撤路線、調整班次及增設站別方面應整體檢討、審慎評估,避免浪費公帑,才能真正達到資源平均分配,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