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氣象局開一張五六十字的氣象證明收費800元在網上引起熱議。江西氣象局對此回應說,氣象證明只對單位收費,個人享受免費服務,相關工作人員強調,氣象局辦理一份證明並不是“打幾十個字”那麼簡單,其中需要很多專業儀器和技術支持,以及氣象人員室外監測、對數據進行處理,網友看到的氣象數據查詢和整理環節只是末端。而在北京,個人開具氣象證明同樣免費,但單位開具氣象證明收費300元。
一紙氣象證明,京贛兩地收費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實在讓人看不懂。根據江西氣象局的辯解,氣象證明不僅是張紙,背後有著許多的工作要做,可問題是氣象部門不是一個私人機構,而是由財政供養,氣象部門進行氣象監測,從設備到人員,都由納稅人買單。用納稅人錢,獲得的監測數據,理應服務于納稅人,豈有讓納稅人再次買單之理?
氣象證明是在氣象災害發生後,幫助受災者向保險公司討回損失的,這其實也是公共救災的一個環節,屬于典型的公共服務。所以無論是800元還是300元,氣象證明都不該收費。既然個人開具氣象證明免費,單位同樣應該照此辦理。所謂單位,不過是許多個體的集合而已,單位車輛在臺風中被砸被淹,和私家車被砸被淹,沒什麼兩樣,民眾有難,作為公共部門的氣象局,此時怎能“趁火打劫”?
得承認,氣象服務比較特殊,它有時確實可以商業化,進行市場化收費。例如,某個企業由于商業活動的需要,要求對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的未來氣象狀況,作出準確分析;或者,媒體或網站出于報道需要,需要氣象部門在基本氣象服務之外,提供更多的數據加工和分析,這些都是可以收費的。
不過,這樣的服務明顯是服務特定群體,而且並非出于公益目的,已超過公共服務范疇。但氣象證明則不同,它服務的是不特定群體,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氣象災害的受災者,誰家的房子和車輛,都可能在風雨中受損,氣象證明免費,受益的是全體公眾。
從暴雨預警短信收費,到昂貴的氣象證明,氣象服務的過度商業化,正在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之所以造成此一結果,根本原因在于,對于氣象部門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目前缺少一個明晰的區分標準,這就導致一些地方的氣象部門濫用權力,將理應向公眾免費提供的氣象服務市場化,收取不菲費用。
氣象服務該不該收費,關鍵不在于服務對象是個人還是單位,而在于這種服務是否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只有從這一點出發,去規范氣象服務收費,才能避免類似“高價氣象證明”的收費爭議。□國華(職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