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
雖然西湖裡的著名景點「三潭印月」被一個走神的船工撞成了「二潭印月」,但杭州依然是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這一現象,得益於杭州絕大多數景點都免費對遊客開放。當地政府發現,只要每個遊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時,杭州的年旅遊綜合收入便會增加100億元。統計數據顯示,西湖免費十年來,杭州的境內外遊客人次數增加了2.1倍,而旅遊總收入增長了3.7倍。
算大賬
杭州是一個頗受上天眷顧的城市。白居易詩云:「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整個杭州的城市布局是以西湖為中心,環繞著一圈一圈鋪陳開來,孤山、北高峰、龍井村、梅家塢、京杭大運河雜陳其間,並隱匿有靈隱寺、靈順寺、法喜寺等眾多頗為人知的廟宇。城為景設,景在城中。
坐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杭州市政府的經營思路,也與眾多單靠門票收入的個體式景點區別開來,此中最重要的,是從旅遊產業的孤立發展,向旅遊與城市文化、旅遊與產業融合發展轉型,變「旅遊城市」為「城市旅遊」。簡而言之,就是不在單個景點上錙銖必較,而是「算大賬」。
2002年10月,在時任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的力推下,西湖風景區多個景點開始免收門票。2012年在總結西湖免費開放經驗時,王國平表示,比起少收的兩億元門票,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效益要大得多。
從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間,西湖相繼取消130多個景點門票,占景點總數70%以上,免費開放面積達2000多公頃。
這十年間,得益於門票新政,也得益於人們旅遊意願的增強,杭州旅遊人數持續上升。杭州旅遊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杭州市的旅遊總人數為2757.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2年,旅遊總人數達到856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1392.25億元。
據杭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杭州調查隊統計,今年一季度,杭州市實現旅遊總收入285.8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3%,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56.57億元,增長17.8%。
杭州的野心不止於對單個景點的規劃。杭州市旅委主任李虹近日表示,在杭州特殊的景觀和城景合一的結構下,提出從「旅遊城市」到「城市旅遊」的轉變,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旅遊產品來建設。根據杭州旅遊休閑業發展規劃,杭州意欲打造「一核、一極、兩圈、兩軸、全域覆蓋」的大杭州旅遊休閑空間結構,而當初西湖景點的免費開放成為「大杭州」旅遊得以鋪開的重要一環。
「杭州抄底游」旅遊平台總經理彭越認為:「西湖免費模式雖然犧牲了景點的門票收入,但是帶動了整個城市旅遊業的發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交通等產業均能從中受益。政府再通過對旅遊收益的二次分配,能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營。」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產業對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比為1?4.3,也就是說,旅遊行業增收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杭州旅遊部門曾做過測算,每名遊客在杭州多逗留一天,當地旅遊年綜合收入便會增加約100億元。
據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2000年境內外旅客在杭州逗留的平均天數為2.15天,2011年增至2.96天。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中旅旅遊學院院長梁雪松教授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遊客平均自由支配的費用有一定的常數,當前不少地方,門票開支甚至超過交通、住宿,成為最大的支出,這勢必會壓制遊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費。門票的跟風上漲,將侵蝕旅遊生命力,使旅遊系統發生變異,因此各地旅遊需要權衡好芝麻與西瓜的關係。」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財政局副主任劉濤曾做過一項統計,2002至2006五年中,杭州市財政投入到西湖風景區的建設保護資金53.134億元及公園免費開放為管委會帶來的門票損失2.966億元,這些資金不但已經通過杭州市區新增旅遊收入312億元所產生的稅收84.2 億元彌補回來了,而且還凈賺 28.1億元,五年間的凈收益率達到50%,也就是說,2002—2006年的 整整五年間,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產出率為8.45%,比當時人民銀行五年期存款利率高出4個百分點以上。
實際上,除了景區免費,杭州還在千方百計通過其他優惠手段吸引遊客。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杭州在2009年以「旅遊消費券大放送」的形式輸血旅遊業。據統計,2009年1-6月,消費券定點使用的各大商場、超市等納稅大戶,其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均實現較大幅度的同比增長。
從今年10月1日到明年2月底,杭州還推出「2013杭州旅遊特惠季」活動,首次發行杭州通旅遊消費卡,集消費支付和優惠折扣於一體。
免費模式之弊
免費模式雖然吸引了大量遊客,負面效應也隨著而來。
「最大的弊端就是人流太大,杭州的景區都位於市區,導致交通非常擁堵,給市民出行、生活也造成不便。消費資源、物價水平也受到影響。」梁雪松分析說。
另一方面,西湖風景名勝區財政局在《2013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中則透露,西湖申遺成功后,杭州承諾「門票不漲價」影響了門票經濟的增長,同時管理養護、基礎設施維護成本都明顯增加,事業單位收支矛盾普遍日益突出,經費自給率逐年下降。且資金調度難度越來越大,財政現金流越來越緊,隨著各項經費支出的不斷擴大,給名勝區整個資金盤子帶來很大壓力。
西湖景區在免費的壓力下,開始自尋出路。杭州旅遊主管部門一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免費開放形成了倒逼機制,目前西湖景區通過拍賣、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補償了部分損失的門票收入。西湖景區也通過增加休閑消費場所等方式,創造了更多稅源。
為進一步緩解經濟壓力,西湖風景名勝區甚至開始考慮,制定名勝區資源有償使用費徵收辦法,推動建立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制度的進程,並適時向市財政局要求給予財政體制上的扶持。
「門票收入是不少地方景區建設的重要來源,有些城市在整體經濟實力沒有那麼強的情況下,需要因地制宜,一味複製是行不通的,需要在城市定位以及產業鏈配套上下足功夫。」 梁雪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