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黃雅娟綜合報導】中國北方5億人口平均壽命少了5.5年,竟是燒煤炭害的!最新研究發現,淮河以北的居民,因為1980年以前政府分送免費煤炭,使北方人至今仍有使用煤炭的習慣,它不但造成空氣汙染,更會讓壽命減短。而只要花費每年GDP的2%,就能有效降低總懸浮顆粒物100微克/立方米,並還給民眾健康。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美國、中國和以色列學者共同研究的報告〈空氣污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於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研究報告發現,總懸浮顆粒物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若長期暴露在該環境下,平均壽命會減少3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環境與經濟學教授格林斯通在該報告中指出,中國在1980年前數十年開始,執行冬季居民取暖用煤分配政策,雖然這項補助政策在1980年後就停止,但是許多北方人已經養成冬天使用煤炭的習慣;這使中國北方煙灰和煙霧中的總懸浮顆粒物質(TSPs)比南方多出55%,成為5億北方人口死亡率上升14%、平均壽命約短5.5年的主因。
雖然中國近年來努力改善空氣汙染,中國政府日前更計畫在2017年以前,降低空氣中的汙染物質30%以上,但在高度開發的北方市鎮,環保的努力依然緩不濟急;如週一紐約環保部公佈的空氣質量指數,紐約是65,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公布的數字卻是164,今年還一度上升到700,中國驚人的空氣汙染程度,亦是許多鄰近亞洲國家長期以來關心的重點。
李宏彬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表示,隨著空氣汙染在中國的問題日益嚴重,TSPs和PM2.5已成為民眾敏感的字彙,大家都知道應該在經濟發展和空氣汙染中尋求平衡,但是要清楚其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卻非常困難,這項研究正為中國提供了答案。
研究發現,雖然中國從南到北,空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是慢慢攀升,但是在跨越淮河兩側時,數字卻有大量的改變。研究報告指出,無法自由流動的戶籍,對居住在北方的民眾帶來更嚴重的健康影響。
李宏彬指出,雖然中國的經濟成長很快,然而中國的平均壽命卻沒有隨之增加,空氣汙染是重要關鍵,而這個代價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大;如果每個社會願意付出GDP2%的支出,TSPs的濃度就能降低100微克/立方米。
延伸閱讀:〈空氣污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於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報告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7/03/1300018110
圖說:由美國、中國和以色列學者共同研究的報告發現,中國北方5億人口的平均壽命少5.5年,主因是免費煤炭政策帶來的生活習慣所致。(Photo by禁书网中国禁闻 in Flickr)